abcdefg杨荥 发表于 2024-5-7 18:30

一个梨园梦 ,一生去热爱!康美街道居民彭应贵的“川剧人生”


一个梨园梦 ,一生去热爱!康美街道居民彭应贵的“川剧人生”

刘溪涵 黎名重庆两江新区 2023-09-15 09:28 重庆


“只有传承才能让川剧继续发光发热。”16岁踏入梨园大门,今年已79岁高龄的两江新区康美街道居民彭应贵一辈子奉献给了川剧艺术,川剧早已融入了他的骨子里。

16岁入梨园

1944年,彭应贵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。1960年,那时候各行各业欣欣向荣。


彭应贵说:“我的第一志愿是戏曲,从小我就喜欢说说唱唱。梨园就是我的一个梦……”
16岁,彭应贵选择了自己最爱的戏曲,考入重庆市川剧院戏曲训练班。
彭应贵主攻川剧音乐(司琴),先后拜何秉权、张松云等名师,对胡琴、打击乐、笛子、声乐唱腔学习研究,后又师从宋桢柏、刘天振等名家,学习音乐理论创作,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注在川剧中。

源自内心的那份热爱,彭应贵出色完成5年的川剧学习。1965年,彭应贵分配到重庆市川剧院第一团工作,担任声乐唱腔组组长,先后参加大型现代川剧《嘉陵怒涛》《收租院》音乐唱腔设计,同期参与移植京戏《沙家兵》《盘石湾》《送货路上》以及川剧《苗岭风雷》声腔音乐的设计工作。
当天赋与机遇重合,
彭应贵就在这样妙不可言的缘分中扎根川剧,从此投入一生。
10年时间编写教纲

上世纪后半叶,川剧依旧是大众最重要的文化消费。
彭应贵说:“川剧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,可很多年来,多是花开院内暗香自赏。川剧想要传承发展,单靠保护是不够的,必须要传播出去,让戏曲文化在更多的年轻人心中发芽,在更多的舞台上绽放。”
1993年彭应贵退休后,开始思考、研究如何将川剧传承下去。于是,彭应贵开班讲学,培养新人,致力于普及川剧。

“但这种口传心授的教学需要改变,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。”于是,彭应贵从收集、整理、改编、创作做起,编写教学提纲,整理教学题材,创新教学剧本,统一教学行为,立项、树样设制教学流程等等。
1994年至2013年,10年时间,彭应贵完成了川剧声乐的教学工程。


如今,居住在康美街道,彭应贵仍在进行川剧的推广与传承工作,今年60岁的康美街道居民刘正容就是彭应贵的学生之一,3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,刘正容在邻居的推荐下向彭应贵学习川剧。“没想到我这么大的年纪,也能进川剧的门。”刘正容说,“学习川剧不是为了要有多大的成绩,只是想着能够让老年生活更有趣,而且唱唱川剧对身体也有好处。”
79岁的革新者

79岁的彭应贵对川剧艺术
始终抱有革新精神。
目前,彭应贵整理改编25个折子戏剧本,原创大型神话川剧《锁孽龙》,为剧种传承打下基础。同时,彭应贵新编渝剧声乐教学大纲。“教学分为12期,共3年。”彭应贵说,按照教学大纲,要确保学生毕业能够完成一场大幕戏、4-6个折子戏演出。
“孩子喜欢,年轻人感兴趣,传承就有希望。”彭应贵对学生并没有任何多余的要求,只要求热爱川剧就好。“当然,这个培训是免费的。男女老少都不论,只要愿意学,对戏曲有兴趣。如果有那么一两个苗子就更好了。”

彭应贵表示,他人生中最青春的时光是与川剧一起度过的,退休后也在为川剧事业发展发挥着余热,未来他还将为川剧、渝剧后继有人而不断奋斗。
“当前,川剧正面临十字路口,一边是传统艺术发展,一边是时代发展。传承与发扬川剧,是每个川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川剧姓川,因为他用川话演绎;川剧不仅姓川,是因川剧包容开放,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。”如今79岁的彭应贵,身体硬朗,排满了自己的行程,为川剧传薪,为川剧吟唱。


“我最幸运的是,我热爱的东西最终成了我一生的事业。”彭应贵说。
青春时期的热爱,是彭应贵心里关于川剧的小小的种子。小小的种子在他勤奋、坚持、努力地浇灌下,早已长成属于他的参天大树。当下,彭应贵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更多人关注川剧、传播川剧。


dinyuanshanren 发表于 2024-5-7 20:59

{:9_287:}{:9_287:}{:9_287:}{:9_287:}{:9_287:}

940180560 发表于 2024-5-8 08:03

{:9_330:}

金阳 发表于 2024-5-8 21:49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一个梨园梦 ,一生去热爱!康美街道居民彭应贵的“川剧人生”